推動中國經濟新動能蓬勃發展,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是當前各界熱議的話題,但筆者發現,目前對于新動能的分析存在三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二是靜態分析多、動態分析少;三是從總供求角度分析多、獨辟蹊徑的分析視角少。筆者希望用企業盈利這個獨特的“標簽”,全面分析和刻畫中國經濟的新動能,為新動能“畫像”。
利用企業盈利角度
目前經常用來解釋和分析中國經濟新動能的角度一般包括如下幾個:一是新動能的體制機制視角。強調通過擴大對內和對外的開放,在能源、電信、運輸、金融等產業進一步打破行政性壟斷,通過改革和開放引入競爭,將這些過去受制于行政性壟斷因素而未充分發展的行業做大做強,以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二是總供給視角。這方面比較典型的代表之一是國家統計局官網的新聞稿《新動能推動我國經濟穩中向好和轉型升級》,將中國經濟的新動能歸納為“三新”,即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從供給側來看,工業和服務業中的高技術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最為明顯的新動能。
三是總需求視角。經濟發展的新動能要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比如與居民消費升級相關的醫療衛生、養老、教育培訓、文化娛樂、體育等行業;再如旨在能夠提升產業生產技術水平的高技術投資和設備更新改造投資需求等均被歸納為新動能。
以上分析視角對經濟的新動能均有描述,但同時也都只強調了新動能的一個側面,難以做到全面。比如,如果只是從生產端和供給側來分析新動能,可能忽視需求的作用,如果新增的供給不能有效滿足社會需求,可能形成新的閑置產能而不是新的經濟動能。又如,如果只是從需求側來分析新動能,而忽視國內的生產供應能力,在中國市場日益對外開放的前提下,部分對于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可能是由國際市場的生產來供給,體現為中國進口的增加而非對國內生產的拉動。
有鑒于此,筆者希望轉換一下視角,從企業盈利的角度來為經濟新動能“畫像”,這是因為:首先,企業盈利占比指標可以量化,便于比較。觀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分行業盈利數據可以發現,由于受到價格、周期、宏觀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盈利指標具有較強的波動性和周期性,不易進行行業對比。筆者嘗試使用“盈利占比(行業盈利占整體盈利的比重)”這一指標,有效降低周期因素的影響,趨勢更為明顯。如果某行業的盈利占比高,比如2017年汽車行業的盈利占比是9.1%,說明該行業在國民經濟中舉足輕重,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比較強。可以說,行業的盈利在整體盈利中的占比是否足夠高,能否持續上升,是該行業是否成為未來中國經濟新動能的一塊“試金石”。
其次,企業盈利是市場運行的結果,涵蓋了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信息。一個行業或者企業的盈利如果能夠持續獲得增長,甚至持續超出同行,從供求兩方面看,至少應該具備三個條件:從需求側來看,要供不應求,對產品或服務的需求旺盛并且呈現持續增加的趨勢,產品的供應始終跟不上需求的增長,產品能夠溢價出售,帶來盈利的持續增加;從供給端來看,要具備成本優勢,成本遞增的速度慢于收入上升的速度,成本的優勢可能來源于規模效應、資源稟賦、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等;從生產技術層面看,要具備“股神”巴菲特所謂的“護城河”,能有效防止新進入者大舉涌入,行業利潤不會被新進入者所攤薄,這個“護城河”可能來自于經營許可權、資源獨占等外生因素,但是更為理想的是通過品牌效應、網絡效應、技術專利等生產技術來實現。
第三,賠本的生意做不長,持續的盈利能力是經濟新動能的動力之源。試想一個行業中的企業如果能夠持續獲得盈利,甚至是超出社會平均利潤水平的盈利,這樣的行業和企業就會有動力不斷增加投資,擴大再生產,雇傭高素質的人才,引入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等等,這樣的行業就可以持續發展壯大,成為引領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經濟新動能三特征
從盈利在總量中的占比這一指標出發,筆者認為經濟新動能的標簽至少要包括以下幾個:一是“體量”足夠大,盈利在總量中要占一定的比例。體量夠大的行業,其發展勢頭才夠足,對于其他相關行業的帶動作用才足夠強。
二是盈利在總量中的占比要呈現逐步增長的態勢。如前所述,只有盈利才能給一個行業發展帶來持續不斷擴張動力。比如,鋼鐵和煤炭行業,即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這兩個行業曾經是2008年之前中國經濟的新動能,盈利占比持續攀升。2015年以來,雖然其盈利的占比逐步回升到比較高的位置,煤炭從2015年的0.9%上升到2017年的3.9%,鋼鐵從0.8%上升到4.5%。但一方面,這兩個行業的盈利占比周期波動性過大,不穩定、不持續;另一方面,這兩個行業是去產能和去杠桿的重點,投資擴張受到嚴格的政策限制。限產等供給側改革措施為行業帶來的盈利主要用來償還過去的債務而非擴產,因此不能視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三是盈利的獲得來自市場競爭和技術優勢,而非行政性壟斷。比如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2000年前后,該行業的盈利在中國工業盈利總額中的占比高達25.9%,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該行業的高盈利非產品和技術優勢,也不是需求的持續高速增長。此后,隨著放開市場準入改革措施的不斷深化,該行業盈利在整體中的占比從2000年高位的25.9%下降到2017年的0.5%。可見,此類獲得高盈利的行業只是“與民爭利”,而不是經濟新動能。
利用以上三個標簽,筆者認為代表中國經濟新動能的制造業包括:上游的新材料和新能源行業。新材料行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盈利占比從2000年的2.4%,上升到2011年至2017年的平均5.9%。根據《“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力爭使若干新材料品種進入全球供應鏈,重大關鍵材料自給率達到70%以上,初步實現從材料大國向材料強國的戰略性轉變,行業發展具備前景。
與天然氣有關的新能源行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在盈利中的占比從2000年的-0.1%上升到2017年的0.7%。雖然絕對占比不算高,但據《BP世界能源展望(2017)》預測,石油、煤炭、天然氣占全球一次能源供應的比例將從2015年的85%下降至2035年的75%,但天然氣占比會穩中有升,并取代煤炭成為一次能源的第二大來源。從全球能源結構變遷和中國能源政策導向來看,天然氣生產和供應業有望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動能。
中游的家電、手機和汽車有關制造行業。家電制造業包括在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中,其盈利占比從2000年的4.4%上升到2016年高點的7.2%,2017年受供給側改革等因素的影響回落到6.2%,但從長的時間維度看,呈上升趨勢。手機制造包括在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中,2000年其盈利占比為10.8%,此后一路回落到2011年的4.6%后反轉回升,2017年已持續回升到7.2%,增長勢頭良好。2017年汽車制造業的盈利占比為9.1%,是盈利規模和占比最大的子行業。2005年其盈利占比為3.6%,目前為止盈利占比的高點是2016年的9.7%,11年上升了6.1個百分點。設備制造業是高度依賴全球市場,同時又要在本土市場面臨全球競爭的行業。家電、手機和汽車處于“學習型趕超”發展路徑的不同階段,家電的國內市場已飽和,技術也處于前沿,未來需形成全球競爭力;手機正不斷縮小與技術前沿的距離,并擴大國內市場份額;汽車工業未來需要通過規模效應進一步降低成本,有效實現進口替代,在國內市場中逐步占據優勢地位。
下游的醫藥制造行業。醫藥制造業盈利的占比從2006年的2.0%上升到2017年的4.4%。從消費升級的角度看,中國對醫療、教育、養老等高端服務的需求不斷上升,這是醫藥制造業盈利占比能夠持續改善,成為中國經濟新動能最主要的支撐因素。
股票市場是經濟晴雨表,但金融要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中國經濟中的新動能理應在資本市場中有明顯體現。例如,汽車制造業盈利占比從2005年的3.6%,上升到2017年的9.1%,12年上升了5.5個百分點。同期股票市場汽車行業指數(中信)從2005年的800點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7000點,12年上升8.8倍。通過盈利來為中國經濟新動能“畫像”,這對于長期價值投資同樣具備良好的指導價值。